当我们评论香港时,大多都呈现两极分化,很难中立客观。

最近几年,尤其是去年,深圳GDP首超香港,不少人在谈论香港和深圳这两个城市时,鼓吹深圳,大贬香港,对香港的认知,也都来自香港影视剧、走马观花的自由行、“棺材房”、“蝗虫论”、等新闻报道,没有一点经济数据和研究报告支撑。

但事实上,香港这座城市,你对它了解越深,越不敢轻言武断,甚至会对它保有几分敬畏。

香港的竞争力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内地去香港的人越来越多,对香港的了解逐渐增加。从最初追捧香港电影、TVB港剧、宝丽流行曲、武侠小说以及各种服饰发型时尚等仰视态度,发展到后来内地富豪横扫香港豪宅、奢侈品,港人开始讲国语,内地人逐渐对香港产生了一种俯视感。

香港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如果你对它了解越深,越不敢轻言武断,甚至会对它保有几分敬畏。

来看一看香港部分指标的世界排名:

最自由的经济体,连续24年全球第一;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

基础建设竞争力全球第一;

航空货运量全球第一;

治安指数全球第六;

人均寿命全球第一;

3所大学跻身世界前50名......

这样的单子可以列的很长很长。

香港这座城市,我们容易以大国思维来审视它,这是我们中国大国思维习性使然。很少有人想过,像日本、新加坡、瑞士等欧洲小国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举个例子,我们很多人创业,产品还没做出来,就想着融资上市,这是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赚钱太容易。但日本、香港和很多欧洲人,他们祖祖辈辈都只经营一家店,并且开得都很好,这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很多人批评香港,制造业衰落了,整个城市只剩下房地产和旅游。香港,制造业衰落,确认无疑。但是,香港的金融、国际航运、商贸、高端知识服务以及生物医疗等非重工科研,一直保持着亚洲顶级。

香港,这一个弹丸之地,一座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不可能像内地一样,搞全产业覆盖,它只能把注意力放到某个阶段的重点发展对象上,把优势产业搞好,就已经非常有竞争力。

香港的金融、国际航运、商贸、高端知识服务以及生物医疗等非重工科研,这五大产业都是亚洲顶级。

在亚洲,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具备五大顶级产业,能与之匹敌也就只有新加坡、东京。香港优良的深水港、高效的国际航运服务和金融、人才及商贸自由港,这三大优势短时间内很难被替代。

香港“鸟笼”很多人认为,香港人居住在“鸟笼”里,香港富豪的千呎豪宅,还没深圳一个中产的房子大。香港人的居住环境太差,生活太不幸福了。如果在乡下,你看北上广深也是如此。深圳千万豪宅还没有乡下一个客厅那么大,为什么人们还都往大城市跑?

香港,没有农村,没有地可扩展,唯一的办法只能填岛。香港的面积只有北京的1/15,人口却是北京的1/3。我们现在感觉北京很拥挤,要分流人口,想想香港人是怎么活下来的。所以,香港用了北京1/15的地,解决北京1/3的人口居住,纵观整个亚洲国家及城市,也是凤毛麟角的。

香港是怎么解决居住问题?

香港的房地产是高度市场化的,内地资本、国际资本都可以进入香港买楼、炒楼。所以,香港的房价是随行就市的。港府的政策是,有钱人自己买房,没钱人政府提供公屋和居屋。

香港的公屋和居屋福利房,与内地完全不同。只要年满18周岁的无房者即可申请,不少公屋和居屋的位置和公共配套都不错。

公屋平均等候时间为4.7年,长者为2.6年。换言之,香港市民正常情况下平均五年内即可获得政府公屋福利房。相信很多北京人五年都还没摇到车牌号,更不要说廉租房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影视剧和新闻里面的“棺材房”所误导。住在唐楼里、“棺材房”里的市民,一些是信用破产,另一些在等候公屋和居屋。

这座城市,只能在这弹丸之地想办法解决居住问题。纵观全球经济发达体,经济水平达到这一高度、人地矛盾如此之大,还能配置如此完善的福利房的国家及城市也是极少的。

香港公益这么多年,香港人做的公益事业数不胜数。

娱乐大亨邵逸夫,一生给内地的各项捐款超过100亿港元。全国各地的不少高校均有“逸夫楼“。

邵逸夫基金会给北大生命中心捐款5亿元

影视明星古天乐,拍起戏来是“拼命三郎”,而挣来的钱,在内地捐了100所希望小学,人称“古校长”。

香港市民黄福荣,热心公益,常年做义工。2010年,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他两次进入废墟抢救孩子和老师,自己献出宝贵生命。

在每次国难的时候,香港都会挺身而出。

二战爆发之后,香港的两个小商贩发起义卖活动,将一天的收入全部捐给抗日队伍。这个义举迅速席卷全香港,从小学生、老婆婆、家庭妇女,到工厂、商铺、酒店,全民行动,仅这些义卖活动就募捐了几百万元。后来,这种方式也延续到其他海外华人聚居的国家,为中国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广东一带的灾民为了生存偷渡香港,多的时候一天就有几千人。香港从市民到社会团体都敞开怀抱,伸出援手,给他们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掩护他们进入香港。

当时,金庸旗下《明报》发表了这样的社评:“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1998年,中国各地爆发特大洪灾,损失惨重。香港政府第一时间拨款赈灾,演艺明星也纷纷行动。那一次,香港总共筹款6.8亿,世界第一。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香港当年就捐出100亿港元的赈灾款。之后十年,又援建了近200个重建项目。

为了感谢香港人民的慷慨支援,卧龙和都江堰两个熊猫基地场所向香港居民免费开放。

香港是多元的、丰富的、自由的、温情的。

香港也是历经沧桑而打不垮的。它挺过了三年九个月的日军占领;熬过了数次金融危机;在多次台风飓风中屹立不倒。

香港是超级富豪邵逸夫、李嘉诚们的香港;

香港是艺术明星梅艳芳、古天乐们的香港;

香港是文学家金庸、倪匡们的香港;

香港也是普通平民们的香港。

香港,还是和大陆“血浓于水”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