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家长没有“升学“焦虑?

每一个中国家长心里都有一份焦虑,那就是——“升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从我们当年的高考,下移到了“初升高”、“幼升小”,甚至是“幼儿园”!

当我问起德国的父母“你们孩子准备上什么大学啊?”

“大学?也许上也许不上,whoknows?”

怎么?德国的父母不以孩子上大学为己任?!

在后来的接触和了解中,我了解德国家庭中孩子进入大学学习比例并不高,而要理解这个,我们得要认识一下德国最具特色的分流教育体系。

教育&分流

德国小学为四年,四年后学生们会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

第一类,基础职业中学

也称主体中学,学制5年,即5~9年级。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是不能上岗工作的。

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建造德国高精工业的基础,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训练有素和专业技能精良的职业人员。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方向众多,专业细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完全网,他们的需求量往往高过一个研究人员。

第二类实用专科中学

在《汉堡协议》统一名称前,常被称为"中间学校",即处于职业中学和文理中学中间的学校。其功能也正在于中间性的桥梁作用,学生可进可退。

它向学生展示了双重的前景,一方面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比主体中学毕业生归宿更好的专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理中学,进入大学学习。

与文理中学的差异是,专科中学的课程安排偏重对实用学科和技术,而不是对学术研究和抽象思维。例如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但研究性质比较弱的会计、行政、甚至软件编程会进入这一序列。

实用中学学制6年,即5~10年级,比基础职业中学多一年,可以让基础职业中学的孩子也有机会转入实科中学,获取这里的毕业文凭。

第三类文理中学

其学制9年,5~10年级是中学,11~13年级是高级中学。中学生读完10年级后进行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文科中学高年级就读(11~13年级),10年级考试合格获得的这一资格相当于中等教育毕业资格,不合格者转入其他类型学校学习。11-13年级的学习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其必修课程均在各分成基础课程及专长课程两大类。

分流,合理吗?

那么小孩子四年级,怎么就能定乾坤呢?这看起来非常不合理,而这恰恰是德国教育的务实之处。

一方面,分流并不是简单的看成绩

从小学入学开始,学校会给每个孩子建立一个评价体系,从孩子的各个方面去评估孩子的特点,综合评定。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可能进入基础职业中学更适合他。

有趣的是,我发现我的德国朋友中,有不少的企业老板都是职业中学毕业的,毕竟社会是一个正直的大学!

考试是要求的独立的、在固定时间内、封闭的完成一项既定条件的任务;而实际生活却要求合作的、整合资源的去完成一个不确定的工作,所以学校教育绝不是教育的全部。

其次,分流以后,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在不同的阶段孩子都可以有弹性的切换。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开始是在实用专科学校,完成十年级的学习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有能力高一点的学习,就转入了文理中学继续学习;而我一位教授朋友的孩子,他的志向做软件工程师,并不是计算机研究领域,所以他就由文理中学转入了实用专科学校。

再之,德国教育体系除了正规的教学体系外,还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

我认识的朋友中,有工作了很多年,发现了自己另外的兴趣爱好,从一个电影剪辑师回到亚琛理工大学学习航天技术的!有五十岁的妈妈,在完成抚养五个孩子的工作后,进入大学学习哲学的!

此外,不仅可以随时从科班教育去接受系统学习,也可以从工作实践,获取专业技能证书。

我的一位朋友从小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进入的是基础职业中学,在这里他迷上了税务,觉得从数字中找到企业经营的策略非常有趣,之后他通过职业学习,专业技能考试,而获得税务律师职务。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的天赋发光”,

德国的分流教育体系就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充分展现。

曾经我听参加《记忆传授人》阅读课的一位小朋友说:

“社区的长老会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然后再决定分配给他们工作,而我们的妈爸只会把我们送各种兴趣班”

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德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