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55%的中国父母都有名校情结。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名校,买学区房,导致学区房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有的家庭买不到或者买不起学区房,甚至会放弃全家本来很好的房子,而去租一个不如自己家条件的学区房。

可是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家的环境、氛围怎么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如果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滋养了他,即便将来孩子走遍天涯海角会依然恋着这个家,跟父母亲感情依然很深。但是选择租房,恰恰是忽略家庭整体气息的行为。所以从表面上看,家长们通过选择学区房让孩子进入了名校,但是忽略了“家”这一概念的最重要的意义。

选择名校,到底可以带来什么?

我将选择名校可以带来的显性和隐形的好处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享受更多的资源。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一所名校,拥有的硬件设施优良自不必说,师资比起普通学校也确实强大很多。另外,名校在文化建设上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上,确实有它独到的、深刻的地方。此外,进了一所名校,还会带给你同学资源,所谓“人脉”,这在大学阶段更为显现。

第二,被人羡慕尊重。现在,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时,经常被谈及的一个话题是:你家孩子是哪毕业的?因为中国人在成长中,无形地受身份的影响很深。从名校毕业,无形中会带给人一种荣耀感,被人羡慕。这种被外界羡慕感,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心理,更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第三,才能得到培养。我们不得不承认,名校的孩子施展才华的机会、接受培养的机会,就是比普通学校的孩子多一些。有一次我跟儿子聊天时,他说高盛美国总部选了60个学生去听高盛举办的由高层主讲业务发展课,其中从哈佛大学选了20个学生,从哥伦比亚大学选了20个学生,从耶鲁大学选了20个学生。这些名校的孩子通过这些特殊的机会,拿到了最新的行业资讯、行业操作案例,当然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会更有竞争力。此外,进入名校以后,因为其多年积累下来的严谨的学风,除了在学习上,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确确实实要求更严,我们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的才能得到增强呢?

第四,拥有更多的机会。工作以后这种感觉会更明显,现实中,名校可能帮助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

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进名校吗?

通过我多年的个案跟踪、群体调查以及接受到的一些家长求助,在名校选择这一点上,我的态度很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进入名校。

首先,很多孩子进入名校以后,发现周遭的强者太多,感到没有希望,什么都干不成。本来想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这个梦想本来是非常棒的,对他有驱动力,但是到了名校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完了,根本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整个人落入颓废,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我们要承认个体是有差异的,不是说谁聪明、谁笨,过去强大的外压,让一些孩子使足力气也够不着,会给一个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负担,这一点,在学习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我儿子小升初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朝阳区有一个连示范校都不是的学校,但这所学校有两点触动了我。第一,它的高中不招一个外校生,那就意味着它的初中会全力以赴去做。第二个是分层教学,这所学校在十年前就实行了分层教学,语文课、班级活动在一个班,但是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门课程是走班制,孩子们按自己的掌握和接受程度,去选相应难度的课,这一授课模式,近一两年才被教育界关注。这两点一下触动了我,让我决定让儿子选择这个学校。因为当时我对儿子的情况也做了分析和权衡,他没上过奥数,一旦进入名校,弄不好就是个大分母,那么他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什么叫压力?就是你本身拥有的能力和你要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那很显然我儿子现有的能力,跟他要去名校学习的能力是有差异的,那我只好放弃名校。如果不放弃,我儿子进到名校势必会感到一种无力感,会消磨他进取的信心。

我做过的许多个案中,孩子反复跟我说这样一句话:我都想死了得了,人怎么活得这么累啊,看谁都难受,看自己都难受。当一个人看谁都难受,看自己都难受,这人活得能不郁闷吗?无望、无助、无价值,是会影响一个人人一辈子的,如果在这三个当中占了一个,他未来的人生一定会出问题。所以孩子进入了名校,我们考虑没考虑到这个风险。你想一想,假如你的孩子明天走进名校,会不会带来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全是前面讲到的好处,多好啊。那假如真的有一个问题就很可怕,如果有一个,你还选择吗?

是否选择名校的标准:匹配法则

在谈选择的标准前,我先举我的一位朋友讲述的一个生动的案例。他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在招聘的时候特别的巧,同时招了两个员工,是一对发小,小学、初中在一所学校,但是到了大学分开了,一个进了名校读了博士,一个没有读到博士,也没进名校。一年过去以后公司要成立新的部门,他发现通过一年的历练,非名校毕业的、非博士的这个人有很好的带团队的能力,很有包容性,也很会跟别人去沟通,基于这几点他决定把新部门交给这个人。让去做这个新部门员工的,就是他的发小、名校博士出来的那个人。他也很好奇这两个人的能力为何有这样的差异,名校高学历到底为一个人发展的支撑是什么?就跟这两个孩子聊,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是会当领导还是当员工,其实20年前两个孩子的妈就已经替他们做了决定。

非博士、非名校毕业的这个员工说,他妈妈对他学习的要求就是一句话,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尽力。而只要寒暑假有机会,这位妈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就是让他出去行走,从中国开始走起,走的过程中就只问这个孩子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而那位博士的妈妈给孩子定的目标是,必须进入名校,考入前三名,最后要拿到博士。

这两位妈妈为孩子预设的目标,为何导致不同的人生结果?就是见识,所谓见识,就是先见之识。一个人走到哪里,是由你的高度决定的,见识多高就决定你能够走多高。这位妈妈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见地,就让他去走,去看,没有给他更多的压力。但是在这么多年中一直坚持,孩子慢慢感受到一个特别大的收获,就是每个地方的人都不一样,每个民族也都不一样,所以他学会了接纳。这是一个人非常大的本事,一个人能够接纳所有的人,而不是包容所有的人。我一直对“包容”有些自己的看法,包容是什么?是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我要包容你一些东西。其实人真正能够做到平和,是你能接纳这些东西,心态大,心量大,量大福大,所以他能跟所有人打交道,接纳所有人,这个练出来真的不是一般的本事。

世上很多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支持一个人走的快的是他的才能,但是真的支持一个人走的远是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许我们为孩子选择名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在“才能”上会得到更多,但是我们必须还要考虑德,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一个名校尊贵的身份,还要给孩子支撑他名贵身份的信念、价值观,这就是孩子的德。我们最终期望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才是国家、社会的脊梁。当他德才兼备的时候,你才真正的放心,你才真正的踏实。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在为孩子做名校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功课呢?

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正确的选择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两利相全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我面临着选择,两个都不好的时候,对我都不利的时候就选择最轻的,这就是选择的公式原则。获得利益最大化,人都想拿到最好的,这是我们选择的目的。但是我们怎么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跟大家分享我个人的经验,选择在于度的把握。度的把握又在于什么呢?在于匹配,最佳的匹配就是利益最大化。什么叫做选择在于度的把握,就是恰到好处。我们今天名校的选择,你要考虑谁的需求,要考虑谁的承受力?必须考虑孩子。让孩子上名校是我们的梦想,是我们的情结,但是必须跟谁匹配?跟孩子匹配,是不是孩子的梦想,是不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是不是孩子所希望的。如果根本没有匹配,就别谈什么了。最佳的匹配就是利益最大化,就是你跟孩子同样有这种梦想,你的希望也是孩子的希望,而且孩子也能够承受,这就是度的把握,这就是选择。

最后和大家分享《孙子兵法》里的两句话: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打仗用兵要依据对方而制定如何取胜的策略,所以我们制定名校计划,选择还是放弃,是结还是解,必须要考虑到孩子,因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做决定。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人因材而施教,我们必须考虑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