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俨然成了西方经济复苏的最大希望。据新华社1月5日消息,德国联邦劳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德国失业人数为279.5万人,比2014年减少1.04万人,创下1992年以来的最低值。
众所周知,失业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晴雨表。失业人数创下24年新低,这是德国经济向好的最好明证。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阴影挥之不去的当下,德国经济的表现,至少在西方国家中可谓是一枝独秀。与那些深陷欧债危机之中的欧盟诸国相比,反差之大令人咋舌。
为什么偏偏是德国?这显然是多种合力的共同结果,绝非偶然。
事实上,在2003年之前的将近10年间,德国经济也曾陷入长期低迷,甚至一度被称为“欧洲病人”。转机出现在2003年,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在这一年推出了一项以修正德国社会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改革计划——“2010议程”。
根据“2010议程”,德国进行了诸多“壮士断腕”式的改革,比如向原先的社会福利体系动刀,削减福利开支、放松劳工法限制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等进行一揽子“瘦身增效”改革。
2005年施罗德连任失败,其对手默克尔上台。所幸的是,默克尔并没有终止改革,而是摒弃党派鸿沟,全力推进改革,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在默克尔的第一个任期内,诸多改革已经产生红利,企业迸发更多活力,经济由熊转牛,并成为默克尔连任成功的重要因素。
此外,德国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制造业优势,最近几年德国积极拉动“外需”,出口贸易维持强劲增长态势,这无疑成了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4年德国的外贸出口总额达11336亿欧元,较2013年增长3.7%,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德国还是目前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源源不断的海外订单为德国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就业岗位。
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是德国的两大支柱产业,德国的出口商品也以这两大行业为主。德国企业在这两大领域的科技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在那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德国产品、德国制造广受欢迎。德国制造业的巨大优势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其长期注重和坚持发展的结果。制造业是一国工业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工业基础的核心。相比金融、娱乐等行业,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但一旦形成领先优势,很难被后来者赶超。2013年4月,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积极夯实德国工业在全球中的领跑地位。
中国因素,也是德国经济持续向好不可忽视的一个推动力。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其对华出口占欧盟对华出口总额的45%,是欧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排头兵。2014年,德国向中国出口商品总值达745亿欧元,从中国进口商品总值达793亿欧元。大众汽车、西门子家电等德国产品,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两国经济合作热络的同时,政治往来也相当密切。默克尔自2005年上任以来,十年八度访华,成为任上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大国领导人。在很多重大国际事务上,中德两国有着利益契合点。未来中德两国之间的合作,还有着巨大的纵深空间。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两者的对接将产生积极成果,成为两国经济发展的新增点、新动力。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德国模式”未必适合在其他国家复制。但无论如何,德国的改革实践至少为其他国家摆脱困境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