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流感季相关新闻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关注,仅仅一场流感就造成了千万人感染、数万人死亡实在令人大跌眼镜。美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终止这次流感,国际媒体也没有像关注新型冠状病毒那样关注它,更容易让人产生种种联想。
看来之前我们还没有正确认识流感的威力▼
这次美国的流感确实比较凶猛,但是其致死率和传染率要低于新型冠状肺炎。针对流感,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监控系统,也有疫苗等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和恐慌。而其骇人的死亡数据,则来自其统计方式——如果用这种统计方式估算中国流感死亡人数和美国历年的死亡人数,我们会发现生命远比我们以为得脆弱,现代医学也依然有发展空间。
美国流感的情况
这一次美国流感的病原体有数种,在流感监测的阳性标本中,占比较高的是甲型H1N1pdm09、甲型H3N2和两种乙型流感病毒。几种病毒轮番上阵,为美国带来了一个较为严重的流感季。
美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进行的测试结果总结: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下文简称CDC)的数据,美国2019—2020流感季有2600万到3600万人患病,其中1200万到1700万人去医院看了病,25万到44万人住上了院,约14000至36000人死于流感。
这些数据正是根据美国流感监测系统
推算出的估计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
这样的数据对于人口只有3.2亿的美国来说并不少,不过每年的秋冬季节流感高发的时候患者人数都相当可观,而患病人数峰值则大多出现在12月到次年2月,这段时间也因此被称为流感季。
因为流感季每年都少不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会太在意,不使用就医的情况下一两周也会痊愈。但是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小孩、孕妇、哮喘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抵抗力较弱、容易引起并发症的人来说可能会很危险,甚至丧命。
此外,美国还有两种尤其特殊易感人群,他们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这是因为在历史中,美洲大陆上的人群相对孤立,且没有驯化大型牲畜这类重要的传染病宿主(羊驼和大羊驼在欧洲人入侵时属于半驯化状态并且未能广泛传播),所以对于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差,不但在殖民时代病死了九成以上的人口,时至今日依旧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CDC出具的官方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易感人群
希望这两种人群能认真做好防范
但需要注意的是,CDC的统计数据并不精确。在美国大部分地区,流感不需要统计上报,毕竟这种传染病高发、致死率低、大众并不在意,所以CDC通过覆盖了美国人口8.5%的美国流感监测系统搜集数据,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才得出了上述数字区间。
美国的流感防疫体系
数据统计只是美国自己一套的流感监控体系的一部分,这套体系是流感预警与处理的基础。
CDC的监测模块大致分为病毒学监测、门诊疾病监测、流感地理传播摘要、住院监测和死亡率监测,这些都需要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合作才能达到有效监测的效果。
以CDC监测系统总结发布的2020年第六周的报告为例
可以看到由州和地区流行病学家评估的流感地理分布
例如,病毒学监测主要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以及美国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监测系统合作,利用覆盖50各州以及波多黎各、关岛的400多个实验室,重点监测病毒标本以及病患所属的人群类型(年龄组或族裔)。
总而言之,CDC通过与州一级卫生部门、医学研究机构、医院等单位相互配合,搜集整理大量数据,并每周提交一份方便阅读的流感报告同步到官网,供公众查阅。
每周的监测报告都从病毒,门诊,年龄组,传播地区情况等作了详细的图表和解释。
当然,大费周章的建立监控系统当然不只是为了得到数据,如果能知道何时何地发生流感、监测流感的病毒种类、以及病患数量等信息,就可以早作预防准备,及时更新疫苗和药品并提早提醒公众应对。
CDC每年根据流感病毒的大量实验室工作
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现有的情况
更精确的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进行预防
如此规模的检测当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推动了美国医药特别是疫苗的发展,二是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也有利于民众及时获取信息和采取预防措施。
在流感预防上,疫苗在美国占据重要地位,可以与国内的抗生素相比。但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需要开具处方才能购买,非处方抗病毒药更常见。
疫苗接种后大约需要两周时间
才能预防流感在体内的产生
选择好接种疫苗的时间也很关键
接种疫苗时,CDC则建议孩子长到六个月以上时每年都要接种,高危人群尤其应该及时接种。疫苗预防的重点在于接种人口数量的多寡,接种者越多疫苗起到的效果也越好。不过由于民间时不时出现反对疫苗的观念,也会间接影响到疫苗起到的预防效果。
婴幼儿和老年人的接种率远远高于中青年人
但疫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由于流感数据统计并不精确,当流感已经传播开来时,光靠疫苗就显得捉襟见肘,还是需要平时的门诊医院等机构来解决问题。
而在不慎患了流感之后,造成的病例死亡的原因其实各有不同,且往往不是因为流感本身,而是在自身存在的疾病、或流感引发的并发症的共同作用下没能扛过去。况且流感药物治疗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不存在包治并发症的神药,这也是死亡数字如此之高的一大原因。
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案例支撑下,
老人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几率较高,且抵抗力较差
在感染了流感病毒后,死亡率较高
针对65岁老人的流感疫苗也有剂量和侧重点的考量
例如瑞德西韦本是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也可以抑制MERS病毒在上皮细胞中的复制,对于同属于冠状病毒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有效还在临床实验阶段,想用它对付流感并发症恐怕就不灵了。
为什么关注度不如像新冠肺炎
美国2019—2020季的惊人死亡人数并不是一个个例,如果查找近年来CDC统计的死亡人数会发现,本次美国的季节性流感与往年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数以万计的死亡人数不是个例。
一年又一年,死亡人数虽降幅不大
但随着卫生系统的发展,相信能更好的预防
而数字背后体现的是统计方式的特点。
CDC的统计方式并不是直接统计记录在案的因流感直接死亡的病例,而是根据检测数据进行估算得出的。CDC对于因流感死亡的定义也非常特别,如果一个病例死于因流感引发的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也将算作因流感死亡的病例。它统计的是流感相关超额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
这体现了一种观念——流感的危害性被低估了。
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非处方感冒药
很多症状不严重的患者,会先尝试自己买药解决
一些易感人群常有慢性病,感染流感后引发并发症,因并发症往往较为严重,此时医生会着重对并发症进行治疗,未必会对感冒进行监测。最终,如果病人不幸身亡,死因会被归咎于并发症,而不是流感,但是这一切很可能是由流感而起的。可见,CDC使用这种统计方式,是出于对流感危害低估的修正。
虽然流感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但流感却常常能加重患者的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中国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使用这一方法估计中国的流感相关超额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2010-2011流感季到2014-2015流感季,平均每年死亡8.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80%。同样,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每年因为流感会直接死亡这么多人(直接死亡每年只有几百人),而是根据模型估算,包括各种各样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人数。
而人们更关注新冠肺炎而不是流感原因是多样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流感的区别是传染性较强、病死率较高的新型疾病,与已知且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应对方案的疾病的区别。我们对于流感的了解足够深入,而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在从无到有,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疑似病例的减少,说明疫情的控制有了成效
希望这条探索的路早日结束
客观上,新冠肺炎确实比流感危险得多,季节性流感的RO(不进行人为干预导致的传染率)是1.3,而新冠肺炎的RO是2.2以上(不同的研究者给出的数据不同,这里取保守数字)。美国流感致死率大概是0.054%,况且很多人可以自愈,新冠肺炎目前国内的致死率正在动态的变化之中,高于这个数字。
而主观上,对于未知的恐惧,媒体的持续报道也加强了我们对于新冠肺炎的关注程度,毕竟人对未知总是有无限的好奇与恐惧。这也不是坏事,至少能让我们更好的保护自己,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全民卫生防疫科普课。
在另一面,国外(特别是美国)也有很多媒体报道了美国流感的相关情况,有医生借助媒体提醒美国人,与其恐惧新冠肺炎,不如关注近在眼前的流感疫情,注意卫生、打疫苗。
我们中国人新冠肺炎结束后也的确应该更关注看似无害的流感。生活继续,流感也会一季一季地来,随着中国疫苗事业的发展,也许流感疫苗也会成为注意卫生、加强锻炼之外的防疫选择。
现代医学不是万能的,没有办法让人起死回生,但因噎废食转而求助于玄学显然不合理。认为疾病是不正常的,爆发疫情是有人加害的想法也并不理性。就像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采用新模型计算死亡那样,承认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从而慢慢总结方法,学习先进经验可能才是一条并不完美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