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后浪》告诉年轻人:不要自我局限,把自己限定在一条路上,要敢于突破。“谁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比赛谁定的?”“终点谁定的?”
“该往哪边跑才对?”
油管网友表示,中国的《后浪》是给中年人看的,而日本的才是给年轻人看的。一个是俯视,一个是平视......
前不久《后浪》火遍全网
先来说说B站版的《后浪》吧。5月3日,B站在央视推出了一则2分钟精简版的广告,它是B站献给新一代的演讲视频。
在五四青年节当天,这个演讲视频迅速走红,它的完整版在B站全站也是排行榜第一名。到5月5日的时候,《后浪》在站内播放量已经超过1000万,弹幕数近20万,点赞数超过100万。
从商业片的角度,b站的《后浪》确实够优秀,在朋友圈、微博等等各个平台都有着广泛的传播,甚至还登上了央媒。拉动了b站的影响力和股价。
不过,有意思的是,网上转发《后浪》的却大多数是“前浪”,也就是“70后”“80后”转发居多。
“后浪”为什么对《后浪》不感兴趣?
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年轻人都觉得片子里面所描述的跟自己相差甚远,而不自觉产生了一种“强喝鸡汤”的厌恶之感。
只有新西兰皇后镇的跳伞,而没有外卖小哥雨天的奔波。只有赛车的酷炫,而没有专车司机的疲乏。片中选择的时代横截面,都是精致的消费主义万花筒,只不过是B站“完美生活”的广告罢了。
虎扑一位JR就直接了当的指出了《后浪》的痛点,他发帖表示:“为什么用娱乐方式暗代了真实生活和价值观?”
“几个网红和网红玩法就代表了整个青年群体的思想吗?全片没有一处hardworking的镜头,都是光鲜亮丽地玩耍、在国外玩耍。”
其实更多的90后,上的是普通大学,梦想早已飘向远方,没有坚持的兴趣爱好,旅行是人挤人的节假日,工资是糊口后再攒个小钱以备不时之虞。
不贴合真正大多数年轻人的《后浪》,真的很难鼓舞到年轻人,时代的进步和年轻人的困境,都是真实存在的。
前浪说:“你拥有无数艺术文化的财产!现代文明的成果!太牛了!”后浪说:“房租能不能便宜点?”前浪说:“不行,大家都不容易。”这不挺搞笑的...
后浪们到底最想说什么?
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拼尽全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时候,平凡真的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曾经遇到过一位北大的女老师,夫妻都毕业于北大,但是孩子却非常喜欢踢足球。别人问她:都是书香门第,你不担心孩子以后考不上北大吗?为什么不刻意督促他的学习?
而这位老师却非常淡然:我不想局限孩子的发展,而想做推动他的风。他自己喜欢的我认为才是最重要的,考不考的上名校有什么关系呢?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够了。
北野武执导的电影--《坏孩子的天空》。我想那才是现实的后浪。
影片中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在学生时期遭到老师排斥:“不要看他们,他们都是笨蛋。”离开学校的他们,一个想当职业拳手,一个想当黑社会老大。幼稚的他们充满了对人生的期待。
最后一个被人打得惨败,一个被废掉一只手。多年后校园再次相遇。拳击手梦想破灭的信志骑着送货的单车在校园中问:“我们的人生呢?”
残疾了的小马答到:“笨蛋!才刚刚开始啊。”
他们还是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期待。这才是平凡人的人生!没有奇迹,失败了也是自己的选择,依然要继续拼搏下去。
不是非要动不动蹦极、环球旅行、一堆几万的设备当做爱好才算活得精彩!现实中恐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所谓的“后浪”才能放肆的追逐这种梦想吧。
日本版的《后浪》宣传片所传达的则是,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条,不一定要跑“前浪”为你规划的马拉松;每个人的终点也各不相同。
“小夫当了老板,大雄考了大学,我做了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正如片中说的:“失败又怎样,绕点路也没差,不用跟别人比。”人生海海,落棋无悔,安心走自己的路,就好。